瓷磚在香港的發展過程,同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係息息相關的。筆者在20世紀6 0年代末期入業界工作、所以就本人所知、所見、所聞而將之分成三段時期簡述之。

 

    (一) 在60年代,香港根本無瓷磚專門店,當時是叫「磚瓦舖」主要係經勞水泥、沙、砌墻紅磚、廣東大階磚等。香港在50-60年代,工業尚未發展。初期係以轉口貿易為主,同時由於歷史的各種因素,人口驟增,居住環境很差,居民但求有棲身之所,對家居裝修豈敢奢求!所以至60年代末,較大的瓷磚舖才兼售日本瓦仔、紙皮石。與此同時期,中國大陸也有紙皮石、白瓦仔和水磨石進入香港市場,而已有拼花的,當時業界叫對角石、棕,綠、白一石等。並且相當受用家歡迎。當然,日本的瓷面石也有市場,但主要用在神龕的地方。由於當時市民沒有節育觀念,人口急增,居住環境更為惡劣,房屋需求急切,因此60年代末期,香港波府已關注房屋政策,遂大舉興建廉租屋邨,新的民居市鎮不停建設發展,由於市民安居樂業,動奮工作,此時期香港已由轉口貿易港發展成家庭式手工業城市。目為塑膠、製衣、假髮各行業已相當蓬勃!工廠日夜加班、勞工市場供不應求,市民收入口見改善、生活由清貧而進入小康局面!正所謂人生四大事「食、衣、住、行」當生活安定,便對家居環境較注重。但此階段的裝飾材料仍多以紙皮石、水磨石為主。

 

      (二) 進入80年代初,經濟漸趨穩定,市民一般已開始富裕。但因社會風氣一向崇尚節儉,外國產品未見通行。雖然70 年代中期,瓷磚一般已開始打入市場,但零售店僅有一間在旺角砵蘭街(即本商會現址地下)但因價錢較貴,由於未見流行,所以該店亦不久結束。
當時,業界稱瓷磚為意大利磚,因主要係由意大利進口。在此階段不知為何原因,紙皮石來貨短缺,而廉租屋邨持績興建,加之,香港政府推行高地價政策,發展商大量興建私人屋苑,大型商場發展迅速,所以瓷磚的用量大增。廉租屋邨的裝修材料也由瓷磚代替紙皮石。到80年代中期,西班牙的瓷磚亦已打入香港市場,而良趨勢歲可取代意大利之產品。
有關瓷磚的規格、顏色、變化,由淤種類繁多,在此無法詳加細述。總而言之,瓷磚的變化與其他產品無異,除因科技日益進步、生產技術不斷改良,不外由細變大並由初期的釉面磚進而高溫,耐磨、磨光磚至仿古磚甚至天然石等。所以其規格、顏色、花款不論如何改變,都必須隨看市場的規律需求而變化的。
香港係一個自由港,一向奉行市場經濟。所以業界都各展所能向世界各地引進各種品牌,所謂推陳出新,真可稱之「百花齊放、百家爭嗚」!順筆一提,在80年代中香港曾有一間瓷磚工廠。

 

    (三)雖然已踏入21 世紀,但不得不提中國的改革開放。在20世紀70年代末,由於我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,允許外商進入中國投資。當時業界也不甘後人,紛紛爭相進入國內市場。同時國內人民開始對外界加深了解認識,因而中國亦逐漸引進外國的陶瓷機器和吸取做瓷磚的新技術,所以到21 世紀初,不但由進口外國瓷磚轉而出口瓷磚,而且質量日益提高,花款、規格更前衛發展,而且價錢較外國貨便宜,所以近年中國的瓷磚產品可說取代了其他國家的市場。這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對香港有多大的影響!
最後要提的是瓷磚建材的集散地。香港一般市民都知九龍砵蘭街及香港灣仔駱克道係建材街。但在60年代,這兩條街主要是木行和裝箱行業。直至8 0年代初這兩條街才逐漸形成建材中心,而且也是九龍,香港著名的紅燈區。所以蔚成相當有趣奇特的景象,就係「白天建築材料擺滿地、晚間波濤洶湧滿街流」。真正香港的「不夜天」香港現今成為國際都會、金融中心,高樓大廈林立,宏偉美觀、裝飾美侖美奐、而且社會穩定繁榮,這不僅有賴全港市民多年孜孜不倦、勤奮工作、永不言敗的努力成果。但也足以証明業界對香港社會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力量!

    寫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
香港瓷磚潔其總商會成立一週年
陳昌熙先生